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结构 协会领导 会员管理 会费管理 内设机构 廉政举报 联系我们
协会要闻 通知公告 培训通知 地方协会动态 行业专业委员会 采购信息公开 招商引资
发起人会员 副会长 副监事长 常务理事 理事会 监事会 普通会员 联系会员专区 上市公司动态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一带一路 境外动态
法律法规 公司治理 ESG专栏 民营党建案例 专题活动 数字化转型案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自律 > 专题活动 > 封面 > 正文

万亿新风口来临?郜春海解构“低空经济” |《封面》专访

来源:凤凰网财经      发布时间:2025-03-20     字体大小 [ ]         【打印本页】

2025032010361742438177972012724.png
2.png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场关于天空的财富革命悄然拉开帷幕。有预测称,到2026年其规模或突破万亿,更有观点认为这将是继新能源汽车后的最大风口。

当无人机配送、飞行汽车、空中交通网从科幻走进现实,我们的生活会被怎样颠覆?中国企业能否再次“换道超车”?本期《封面》深度对话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拆解低空经济的底层逻辑、万亿机遇与未来挑战。

2025032010401742438405003087216.png


(以下内容整理自对话实录)

《封面》:欢迎郜总做客凤凰网财经《封面》,去年在湾区财经论坛你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说中国企业不应该向下卷,应该向上卷,向外卷?

郜春海:是的,当时有一个体会,如果每个人都向上卷,慢慢到最顶端以后,就可以开始探索太空的事情了,这其实是驱动人类不断地进步和探索(的源动力)。

《封面》:向上卷也有很多不同的路径,那么现在的低空经济,是否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向上卷”的领域呢?

郜春海:为什么现在大家会提出低空经济这个概念?其实这样的业态是建立在我们原有的很多基础之上。低空经济,它是把新兴技术集于一体的经济形态,而这种形态在世界上其实还没有真正形成。我们国家现在的新能源、新材料,包括一些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控制、网络等等这些领域,如果全部叠加到低空经济上,那么将会使得中国在制造、在未来的商业模式上,都能够上一个台阶。

《封面》:所以您的意思是,从综合条件来看,我们在低空经济方面其实是具备优势的?

郜春海:是的,有优势。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低空经济,主要是指1000米以下的各种飞行器。那么它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商业运输航空,像大飞机,它有很多核心技术,你要想突破它会花费很长时间,并且这个产业链条是非常长的。

而作为低空经济带来的一个好处,就如同电动汽车一样,它抛开了传统技术的路径,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比如飞行器、无人机,原先可能基于1到2个发动机的概念,现在可以采用8个、10个发动机,实际上是将发动机转变为了电机。一旦将其分解,技术难度实际上大大降低了。过去我们只能依赖航空发动机这一单一路径,没有多年的工艺基础难以实现。

就像我们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中国之所以强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形成的结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空经济实际上是将原本复杂的技术进行了分散化,甚至可以说简单化了,使得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从油车过渡到电动车的产业发展路径。

其实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弯道超车并不合理,应该换道,换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大家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正是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低空经济同样面临着一个大好机遇。这实际上是整个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塑,所以机会也在这里。

《封面》:可能换个赛道去做,要比弯道超车成功的概率更高。

郜春海:那肯定是的。我一直在强调产业链的问题,它并非简单地将采购来的东西组装上去。整个产业链条实际上涵盖了什么呢?第一,你有没有理论体系;第二,你有没有研究方法;第三,关键核心技术是否有所突破;第四,系统整合和集成能力如何;第五,能否构建上下游的供应链;第六,是否有真正投入运营的能力。

它实际上是整个系统链条的发展,所以你看芯片问题,总说被“卡脖子”,追溯到最后,能追溯到光刻机,自然就很难去突破。

《封面》:确实,我们一直在追赶。

郜春海:对,我们一直在追赶。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低空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需要建立我们的实验室。你们所看到的无人机或飞行器的起飞,那只是后端成果。如果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做,那么你的主动权会更大。而且,考虑到中国如此大的体量,我们做系统实际上要比单独做某一项更容易得多。

《封面》:这意味着我们更有优势了?

郜春海:是的。

《封面》:如果我们成功了,那我们就是这个行业的定义者?

郜春海:对。并且一般人很难超越你。

2025032010411742438515308094865.png

《封面》:这让我想起了马斯克做火箭时,他采用的发动机解决方案就是把几十个小型发动机组合在一起。

郜春海:对,他的思路完全基于第一性原理,最终只是技术不断叠加的问题,这样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封面》:在我看来,做这种系统性创新,对架构能力的要求可能比解构能力更强。

郜春海:那肯定的。你刚才提到的架构和解构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我们东方或者中国人可能更多时候不太善于做解构的工作。做系统一定要有解构能力,尤其是像低空经济这样特别复杂的系统,如果你不把它解构,就很难找到切入点。解构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理清上下游关系,解决安全性和效率等问题。其实,我们原来很多东西都没有进行解构。你刚才提到马斯克,他就具备超强的解构能力。

《封面》:也就是说,先要有足够的解构能力,然后再有足够的架构能力重新搭建出来。

郜春海:没错,是这样的。

《封面》:现在有人认为这是一个10万亿的市场,您对市场空间是怎么看的?

郜春海:不管是10万亿还是几万亿,反正有很多不同的预测。我觉得到2030年,2万亿、3万亿的市场规模肯定是有的。因为从去年开始,这个市场已经达到了5000亿的份额。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因为真正被称为“低空经济”的,你看新能源到现在也没有被称为“新能源经济”。作为低空经济来说,它的体量我认为应该是足够大的,因为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多。

它会偏重于三个方面:一个是管理类,比如城市管理、各个行业的管理等,我们可以通过低空无人机进行巡检、侦查、测绘等工作,包括管廊管道、高压线、堤坝巡检等问题,场景非常多。这个时候其实是给我们传统的产业提供管理赋能,只要让无人机飞一圈就可以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原则上,以后你家开个工厂,就不用养那么多狼狗了,让无人机每天飞一圈,它能看到很多东西。

《封面》:它还更加客观。

郜春海:它很客观,同时也能提供证据,甚至可以通过喊话、声光等方式,把人从重复性和不易进入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第二大块是什么呢?低空经济的发展最终还会涉及到载物。从小件开始,比如送一杯咖啡、送点生鲜,到大件,可能在一个区域内送几百公斤的货物。甚至现在,我们在一定区域内,1000公里范围之内,能送上一到两吨的货物。

因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家都希望更加灵活。无人机的一个好处就是它是单向的。比如今天我要送50公斤东西给你,如果是海边的大闸蟹直接送到餐厅,这种直接的关系是非常高效的。而现在通过汽车运输,成本其实很难解决。

《封面》:这样就去掉了中间环节。

郜春海:对,去掉中间环节,非常直接。因为人类社会对速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比如送快递,原来希望能一天送到,现在希望能半天甚至两小时送到。这种诉求是人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但是如果是更远的距离,比如2000公里,或者要运送的货物更多,或者像从北京到珠海、深圳这样的长途运输,我们可能会用大型的飞机进行运输。

你可以想象这个场景的空间有多大。未来的物流,大家一直在想如何降低成本。中国的物流在GDP中可能占到14%,而美国已经降到8%。如果我们的物流成本也能降下来,对老百姓和行业来说都是好事。而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探索一些新的运输方式,这是第二个场景。

第三大块场景,最终我们发展低空经济的目的是要载人。其实我们都有一个梦想,小时候在科幻片里看到的,在天空中穿梭地开着小汽车。现在我们称之为飞行汽车。在不同的层面上,比如你在50米的高空,我在80米的高空,纵横交错,空中也有很多的红绿灯。这其实是未来的终极目标。因为这种形态最终可能让家家户户甚至普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飞行汽车。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我们不再依赖公路。

比如现在,如果你住在偏远的地方,可能就没有必要再把路修到那个地方去了。以后可能买几架载人的无人机,几架载货的无人机,基本上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真要到那一天,我觉得不仅仅是10万亿的市场规模,这体量可能是几十万亿。它的想象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运输工具,它还可以帮助你进行管理、文旅等活动,会深入到你个人的所有生活当中去。所以一旦进入这种生活形态,它的市场空间其实是巨大的。

2025032010421742438561907014593.png

《封面》:可能新能源车更多目前还是解决一个C端的、出行的场景。按照您的说法,低空经济可能是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产业应用、工业应用,以及C端应用都能够覆盖到。如果说要达到我们科幻片里面看到的场景,您觉得需要多少年?

郜春海:我认为这至少是一个10年以上的渐进过程。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今天也不止经历了10年。低空经济,特别是低空的运输环境,比高空的运输航空更为复杂。如果要让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买得起飞行汽车,那么空中的交通密度将会非常大,这就需要解决很多安全问题。这包括制定交通规则、空域管制等法律法规,以及确保飞行器的安全性能。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数据积累和安全飞行验证来实现。虽然技术难度可能不是特别大,但建立一个如此庞大的系统确实需要时间。

《封面》:至少10年以上,这个时间表是不是有点乐观了?

郜春海: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飞行汽车肯定能够飞起来。比如固定路线或者特定空间内的飞行,这些都已经在规划中了。而且,中国的低空环境相对干净,有人驾驶的通航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发展起来,这反而可能成为我们发展低空经济的一个优势。因为当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混合在一起时,风险会更大。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们的劣势反而变成了优势。

《封面》:所以发展低空经济,中国在某些方面的劣势反而变成优势了?

郜春海:是的。另外,垂直起降、无人化、电动化是低空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和趋势。现在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电池问题,因为飞行器没有支撑,要解决自重和载重的问题,完全靠电力驱动,这主要难度就在这里。但是,当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结合起来时,它的作用会发挥得更大。无人机和车是在两维情况下的感知,而三维感知获取的信息量要大得多。所以,未来人工智能在低空经济中将大有可为。

此外,低空经济相比公路交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基础设施相对较少。只要空中划一根线,做个规划就可以了。这不需要像修路那样进行大量的建设和长期的维护。低空的产业结构也与公路不同,它大大减少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空中的优化组合要比地面上丰富得多,想象的空间也要大得多。当然,这也不会来得那么快。我刚才说的10年能正常运营起来就不错了。这还会给我们人类留出很多进化和变化的空间。

对待这些变化,我希望大家不要老是用一种固定的思维去思考。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未来10年以后自己能不能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一直局限于现在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想的话,那么这个社会也就能朝前进步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