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简介
科达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达制造”)创建于1992年,于2002年在上交所上市(股票代码:600499),并于2022年在瑞交所上市(股票代码:KEDA)。公司以陶瓷机械起家,一举实现“陶机装备国产化”“做世界建材装备行业的强者”的历史目标,目前已成长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2015年来,公司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布局全球,在陶瓷机械业务方面相继成立了印度、土耳其等子公司;此外,在探索公司第二增长曲线时,公司于2016年起在非洲将业务向下游延伸,相继于非洲五国建设了6个陶瓷工厂,现已发展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目前公司定位为非洲大型建材集团,将以建陶为基础逐步拓展至洁具、玻璃等大建材品类。
2022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1.57亿元,其中海外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34.33%,核心业务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主要贡献即来自于公司在非洲开展的建材类业务。自2016年以来从无到有,公司在非洲开展的建材业务至2022年已实现32.76亿元营收,并维持稳定的盈利贡献。在扎根非洲市场焕发全新活力的同时,科达制造亦坚定地希望成为非洲城镇化发展的伴随者,为当地建材产业指引新方向、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动能,助力当地地区增强经济发展造血功能,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
科达肯尼亚实景
二、乘“一带一路”东风,深入拓展非洲版图活力迸发
1、加速产能建设,伴随城镇化发展
对于建材产业而言,非洲地区较像中国的80年代左右,拥有超过10亿的人口,当地却并无成熟的建材工业,相关建材需求主要通过从中国、印度进口来满足。近年来,随着非洲国家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庞大的人口基数、增长的建材需求与其匮乏的本土建材制造产能的矛盾日益凸显,非洲成为世界瓷砖进口的主要地区之一。2016年,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战略,科达制造抓住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的市场机会,在全球新兴市场非洲主动将业务延伸至下游建筑陶瓷领域,布局发展中国家的瓷砖市场,并积极开发、推动当地建材上下游进一步完善,为非洲城镇化发展带来“中国方案”,为彼此带来切实的发展新机遇和新动能。
根据非洲特殊的地缘特点,公司选择与优势海外合作伙伴合资建厂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公司陶瓷整厂整线机械设备技术及服务优势,以及合作伙伴的渠道优势;同时在布局上选择性规避开原有的陶瓷产能富余区域以及自身陶机客户密集的区域,从相对瓷砖市场比较落后的东、西非地区切入,遴选地缘政治相对稳定、资源相对丰富集中的国家,优先布局具有港口物流有利条件的区域。截至2022年末,科达制造已在非洲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赞比亚5个非洲国家相继建成投产了6个生产基地,涉及总投资3.6亿美元。
除已建设的6个生产基地外,目前公司海外建材板块还正在启动喀麦隆、科特迪瓦国家的建材项目建设,同时持续增加已有基地的生产线,并启动了肯尼亚、加纳洁具项目,以及坦桑尼亚玻璃项目,进一步扩充建材品类,满足非洲地区的需求。目前,公司建成或已规划的共有20条陶瓷生产线、2条洁具线、1条玻璃线,全部项目落地后,预计公司陶瓷年产能将超2亿平方米,洁具年产能超260万件,玻璃年产能超20万吨,总投资将达7.5亿美元。
根据制定的“投资、建造、运营、出口”的发展模式,公司合资公司逐步替代非洲各国原有的进口瓷砖市场份额,除了在本国销售外,公司还会将产品出口至周边例如乌干达、马拉维、多哥、贝宁、布基纳法索等非洲国家,利用本土化供应链实现对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瓷砖市场的广泛覆盖。截至2022年,公司在非洲的建材业务全年实现瓷砖产量超1.2亿平方米,销售收入约33亿,同比增长近40%。
2、促消费、促就业,共建繁荣市场
目前,合资公司在非洲五国生产的瓷砖主要用于本土销售,而且平均零售价远低于以往在该地区进口瓷砖的销售价格。以往,东、西非由于缺乏本土陶瓷生产企业,瓷砖消费主要依赖进口,从中国、印度进口的瓷砖,一般需由中东代理转运,再进入当地流通市场。由于非洲当地关税税率为25%,中间费用高,导致进口自中国、印度的瓷砖普遍市场售价较高,当地消费者望而却步。而公司在非的合资公司,通过本土化、大产量的生产模式,将瓷砖的价格大幅降低,据测算,一平方米的瓷砖平均零售价降低了25%-30%。由于价格极具竞争力,大大刺激了当地被进口瓷砖高价压抑的消费力,解决了当地部分老百姓改善生活的需求,真正惠及当地民生,助力当地可持续发展,释放消费潜能。
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公司坚持本土化战略,立足于本地资源、本土市场、本土人力资源,履行当地社会责任。目前,非洲陶瓷项目中,95%以上原材料实现本土化;此外,我们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截至2022年末,公司在非洲的工厂共有员工近6000人,其中非洲本土员工所占总人数比例超过90%,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就业。近年来,随着非洲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本地人被提拔至管理岗位,担任基层管理岗位及中层的管理岗位工作。
3、共促社区发展,赋能本土体系及制造
路相连,心相通,如果将国家在非洲当地的铁路基建等比作“人体骨骼”,那么企业便是基于自身能力范围内不断为当地完善“脉络”。科达制造多次走访当地社区,关注当地社区的生活条件,根据考察情况多次为当地社区修建水井和公路,推动了当地社区交通和用水的改善,极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
与此同时,科达制造把“中国制式”扎根于“一带一路”,为非洲当地产业培养更多的制造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完成“中国方案”的落地生根。公司积极鼓励本地员工“向上游”,不仅为本地员工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更将培养重点体现在为他们提供一个谋求向上发展人生的机会。在科达的陶瓷厂大门外,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本地人聚集求职,对于尚处于初级的工业发展阶段的国家,当地进驻一个成熟的中国工业,为其输入一套成熟的工业体系及赋值相应的制造精神,可以极大增强当地的工业文化及技术竞争力。比如合资公司开展的一套成熟的考核制度,将员工个人的考勤与工资、奖金以及绩效直接挂钩,在年度评定的时候,设有各项奖励。中方员工以身作则,鼓励本土员工遵守企业生产纪律,进而形成一种职业习惯。这种职业习惯随着人员流动不断地赋能当地企业,有助于提升当地员工竞争力以及改善当地企业发展空间。科达制造积极的实施人才本土化策略,致力于让每一位当地员工都能在“一带一路”经济人文发展中获得更优质、更开放、更多元的学业成长与职业发展机会。
科达非洲陶瓷工作现场
此外,公司在非洲多个国家的建陶项目是当地大型的工业项目,基于对于合资公司的认可,加纳、塞内加尔、坦桑尼亚等国家的总统、总理曾多次到访陶瓷厂出席剪彩仪式或参观视察。2021年,子公司科达加纳在加纳西部省经济奖颁奖典礼上荣获“年度企业奖”及“一区一厂年度企业奖”两项大奖,以表彰其在加纳的经济发展中于创新、客户服务、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此外,科达加纳还获得了“加纳制造奖”,并且被西部省政府授予2020年“优秀民营企业”称号,以表彰企业在促进就业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在新冠疫情期间展现出的韧劲与坚毅。
科达加纳荣获“年度企业奖”及“一区一厂年度企业奖”
此外,早在2020年,公司在非洲就促进当地就业、参与社区服务、优化劳工环境及条件等方面就获得了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机构IFC的认可,并达成了长期合作,其通过1.65亿美元七年期低息贷款支持公司在非业务的开展。2023年,公司与IFC的合作再度成功落地,公司在非洲业务获2亿欧元五年期贷款支持,贷款金额大幅超越上期,此举不仅标志着金融市场对公司经营及社会人文方面的高度认可,增强了公司在海外金融机构及市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公司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公司“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三、举起社会责任旗帜,弘扬“奉献”精神彰显企业担当
在经营过程中,公司各非洲陶瓷工厂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企业担当,用行动书写民营企业“一带一路”建设下的经典案例。作为公司在非洲的第一个工厂,科达(肯尼亚)陶瓷公司多次举办志愿活动,如探望当地老人、矿区种树、赞助当地马拉松比赛、为当地旱灾积极捐款等。自2017年开始,其设立了科达Maisha Bora(当地语言,意思为“更好的生活”)奖学金,旨在帮助公司所在卡加多地区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学生;2018年,为肯尼亚第二大贫民窟Mathare 4A区捐赠了一所KEDA DBSA SCHOOL(中文名:科达造梦学校),学校占地面积为360平米,可容纳430个学生同时就读;2019年,为当地游牧的马赛人投资建设了“友谊之泉”,极大改善了该地区几十年来未能解决的供水问题。
科达造梦学校
科达肯尼亚奖学金颁奖仪式
此外,科达(加纳)陶瓷公司多次邀请缓加纳的中方医疗团队到加纳陶瓷项目开展爱心义诊活动,为当地员工提供健康福利,并与加纳第二步兵营军医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为公司员工提供医学培训及体检。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时期,公司在非洲的多个陶瓷厂也积极践行社区责任感,积极向当地捐赠医用口罩、洗衣粉、消毒湿巾、防疫宣传单等防疫物资以及现金,用于支持当地的抗疫工作,并在第一时间为陶瓷厂员工争取首批免费接种新冠疫苗。
除了发扬人文精神,公司还积极深入贯彻国家“双碳”号召,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助推非洲国家低碳发展。目前,公司已将部分国家的工厂生产能源替换成天然气,并尝试在生产中用生物燃料,甘蔗、花生壳等混合提取物代替煤炭,以减少煤炭等污染较高的能源。此外公司还计划在肯尼亚基苏木兴建第一个太阳能电站为工厂供电,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的占比实现绿色生产,为非洲用户提供更安全、更绿色的产品和服务,向世界展示“中国制式”的绿色践行。与此同时,公司陶瓷工厂也积极推进“绿化行动”,对工厂花园和荒地进行重点改善,兑现对美丽、可持续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的承诺。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紧跟国家倡议步伐实现共赢
1、挑战:拓荒不易,基建重构、文化融入显韧性
作为在非洲地区的第一个工厂,科达肯尼亚坐落在非洲东部的大草原上,离煤产地、原料产地比较近,虽然肯尼亚拥有广袤的草原风光,但大部分地区缺水缺电,陶瓷工厂要顺利投产,如何解决水电供应是头等难题。科达肯尼亚所在的厂区地下水资源十分匮乏,每小时出水量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由于附近没有城市输水管道,科达肯尼亚的开拓者们只能带领工程队前往13公里以外的水源打井、铺管,将水引至厂区。在铺设管道过程中,又因周边村庄原因不得不多次改道,来来去去折腾了好几个月。解决用电的过程同样艰辛,经过前后与当地供电部门沟通了大概四五个月,终于通过架设变压器,成功将电力引到工厂来。
此外,由于中非双方的文化差异,一开始科达肯尼亚的运营并不顺利,项目前期员工出现了比较高的离职率,一方面是沟通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的优化选择。由于当地工业化程度较低,前期招聘的当地员工水平参差不齐,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方面有待提升,公司着重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对于产线工人进行手把手的操作培训及管理流程培训,同时要求中层干部,圈定重点培育对象,作为未来升职的备选人员,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改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2018年,科达肯尼亚还专门成立了员工委员会,经常组织双方员工共同参与文娱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马拉松比赛等,并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更好地融入当地。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至2019年,科达肯尼亚的本土员工流动率,就从2017年的30%稳步控制在10%以内。
第五届科达加纳“科达杯”足球赛
在公司战略布局层面,公司可以评估市场竞争格局,通过遴选地缘政治相对稳定、资源相对丰富集中的国家,并优先布局具有港口物流有利条件的区域,去尽可能地降低经营风险。但从企业经营层面,跨文化的经营需要我们深耕本土,真正融入非洲当地人民的生活。科达制造始终秉承“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平等对待、求同存异,破除“肤色语言之别”的隔阂,与当地文化相互融通、相互交流,在涉及彼此关切的问题上相互理解、支持,共同分享“中国红利”,并为推动中非文化交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经济、文化双螺旋互促上升。
2、建议:快建设海外华人国际学校,重视下一代学籍国际认证问题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之一,随着民族复兴和海外“一带一路”的建设拓展,“中国制造”已是闪耀海外的亮丽名片。成立30年来,科达制造作为中国制造的一员,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内外业务频创佳绩。这些成就离不开我们全体伙伴们的奉献,尤其是那些为了公司发展,携家带口,走出国门的员工家庭,这也是时代的缩影。
对中国人而言,企业经营面临的上述具象化的困难从来不是不可跨越的挑战,但作为公司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海外工作的中方员工家庭问题是公司目前特别关注,且努力在各种场合呼吁的。放眼整个非洲,目前3500多家中资企业常驻在非的中方人员近20万人。据南非侨网报道,1996年非洲华侨华人数为13.6万,2000年是24万,2006-2007年增长到55万,到了2012年,已近110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2013年提出至今,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及华人走出去,2022年非洲华侨华人数预计已超200万。在未来,非洲华侨华人数量将持续不断地快速增长。
以科达制造海外建材业务为例,由于外派人员长期驻守非洲发展,面临和配偶、子女长期两地分居的问题,对家庭稳定造成影响,也严重影响了企业持续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核心原因并非配偶的就业问题,而是孩子教育问题。目前海外只有外国建设运营的国际学校、国内的孔子学院等,而没有提供国内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接轨、水平相当的华文国际学校,外派人员子女无法在回国后衔接国内的教育,正常参加国内的中、高考,外派人员只能与子女和配偶两地分居。目前外派人员的收入大幅提高,孩子在海外上学不需要财政补贴;同时国内市场化办学的资源很丰富,在办学方面迫切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与国内课程接轨、水平相当的华人学校,使他们的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解决外派人员扎根当地发展的后顾之忧,进而促进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非洲兴办华文国际学校,除了可以满足在非华侨华人子女受教育的迫切需要外,更有利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扩大中化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在解决了华侨华人对下一代教育问题的后顾之忧后,更有利于促进华侨华人更好地扎根非洲,推动“中国制造”走得更远!
如今,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为核心,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共商共建、纵深合作,用实实在在的发展回报各方,科达制造正以全球化的视野、敢为人先的精神、融入本土的文化交流、良好的经济效益及就业支持等,成为“一带一路”上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我们希望作为中非友好合作的桥梁,让更多中国人民看见不一样的非洲,让更多华人愿意走出国门、扎根非洲成就事业,也希望能够为中国企业的出海提供可借鉴的案例。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强化与当地的融入,通过加强对社区的支持、对本土员工的培训与提拔,巩固中非两地人文交流等方面,持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为非洲城镇化发展伴随者,与非洲一起成长,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