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老基建解决了建筑和人的链接,新基建则解决了建筑与城市数据的链接、交互和处理。建筑业正在经历创新驱动,新基建将会给建筑业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空间。建筑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正在改变,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加速推动建筑产业向工业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董事长徐征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海建工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建筑行业的美好前景。“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的营业收入、新签合同额、建筑业产值的复合增长率都达到了两位数。企业规模与质量齐飞,与“十二五”末期相比,2020年上海建工的利润总额增长了七成,净资产则增长了近六成。
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速度的协调
今年,徐征将目光聚焦于基建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对于新基建,上海建工一方面会积极参与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设等,另一方面将布局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比如市政、环保、医疗、能源、水利、交通等项目与建筑工业联网的结合。”徐征说,“同时,我们依旧关注传统基建领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在加速发展中,并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会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好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全国各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上海建工也从中嗅到了无限商机。徐征告诉记者,上海建工不断加大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部署,在污水和污泥处理、环境综合治理、土壤修复、固体废物处置、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园林景观等绿色产业上持续发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成功案例。
“去年,我们收购了格林曼环境技术公司,进一步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同时依托我们扎实的科研能力,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技术储备”。
在徐征看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速度的协调,不光是追求规模速度的发展,更要取得更高的效率、更优的结构、更为可持续的发展。“就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是发展模式的转型,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根本、是基础。靠科技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培育转型发展新动力,才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徐征说。
近年来,上海建工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科研投入累计超过270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了80%以上,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公司建立了多元化的研发平台,不断完善“中央研究院”模式两级研发体系,出版了一系列数字化建造专著,持续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
将每一个业务板块做到极致
“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建工将继续走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道路,并不断地扎实积累。”徐征表示,未来上海建工将继续加大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构建完备的绿色建筑与建造技术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融合,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建筑工程设计、建造、运维平台,引领行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技术发展。
“将每一个业务板块做到极致,是上海建工业务发展的共同特点。”徐征告诉记者,在上海建工“十四五”规划中,“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被明确列为六大新兴业务,这一“升级”,也体现了公司对于这些新兴业务的看好与重视,希望能够通过技术研发、市场导入等方式,实现公司新兴业务领域的稳步增长。同时,上海建工希望能在包括数据中心、通信设施等的智慧城市,包括高速磁浮、通用机场等的新兴交通设施,包括钍基熔盐堆核能、风能、太阳能工程设施等的新型能源设施等领域开展更进一步的拓展。
“上海建工依旧强调建造业务,建造业务是公司发展的基石,是公司最大的优势。对于上海建工来说,新兴业务与主营业务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不会因为重视了新兴业务而对我们的建造能力产生牵制。另外,上海建工要发展其他相关的延伸业务,建造业务就是公司最大的人才库。建筑行业的人才复合性非常强,未来很多新业务的人才可以从这个人才库挖掘。”徐征说。
2020年上海建工进入了“世界500强”,基于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上海建工将公司“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愿景定为“成为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徐征表示,上海建工将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以服务为引领,提升公司产业链每个环节的价值,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通过从投资、策划、设计到建造、运维、更新的全产业链服务,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十四五’期间,我们会将数字化转型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提升我们的数字化开发和应用水平,打造智慧设计、智慧加工、智慧建造、智慧运维和智慧更新的数字化平台,赋能我们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徐征说。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