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结构 协会领导 会员管理 会费管理 内设机构 廉政举报 联系我们
协会要闻 通知公告 培训通知 地方协会动态 行业专业委员会 采购信息公开 招商引资
发起人会员 副会长 副监事长 常务理事 理事会 监事会 普通会员 联系会员专区 上市公司动态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一带一路 境外动态
法律法规 公司治理 ESG专栏 民营党建案例 专题活动 数字化转型案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财经要闻 > 正文

独家│全国政协常委尚福林:理财新规有利于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20-05-26     字体大小 [ ]         【打印本页】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为资产多元化配置打开通道。《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银行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票,为资产投向拓展了更自由的配置空间。

尚福林认为,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选择。其中,对资本市场而言,有利于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改善现有投资者结构,把散户投资者引向公募基金、公募理财产品等方式间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减少市场因短期行为造成波动,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对理财产品发展而言,目前理财产品结构看,权益类投资空间还很巨大,也是发展的短板。进入资本市场丰富了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体系,为投资者和项目有效对接提供平台,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通过提升权益类资产配比,也有助于获取相对稳健和更高产品投资回报,更好满足大众投资者理财需求。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资本市场在居民财富积累和再分配中角色越来越重,理财产品投资资本市场也为投资者,特别是中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投资理财选择,有机会共享经济转型升级、企业成长发展中释放的红利。

上海证券报: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符合新规方向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力度不断加大,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丰富的投资理财选择的同时,也为资本市场增加了更强大的资金来源。请问,您如何看待未来银行理财对资本市场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

尚福林: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是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财资金也是资管行业中的主要资金来源。与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相比,银行具有明显的产品渠道优势,客户群体庞大。

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发布以来,理财业务正按照监管导向有序调整,总体运行平稳,产品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截至一季度末,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非保本理财产品合计余额23.4万亿元,73%的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存款、货币市场工具等标准化资产,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与新规前相比有了大幅提高,新设立的理财子公司业务发展态势良好。

资管新规为资产多元化配置打开通道。《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银行公募理财可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票,为资产投向拓展了更自由的配置空间。我认为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选择。

——对资本市场而言, 有利于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改善现有投资者结构,把散户投资者引向公募基金、公募理财产品等方式间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减少市场因短期行为造成波动,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对理财产品发展而言,目前理财产品结构看,权益类投资空间还很巨大,也是发展的短板。进入资本市场丰富了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体系,为投资者和项目有效对接提供平台,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通过提升权益类资产配比,也有助于获取相对稳健和更高产品投资回报,更好满足大众投资者理财需求。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资本市场在居民财富积累和再分配中角色越来越重,理财产品投资资本市场也为投资者,特别是中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投资理财选择,有机会共享经济转型升级、企业成长发展中释放的红利。

与此同时,也要关注两方面的挑战。

一是投资者培育。个人客户仍然是银行理财最主要的客户。由于过去对银行理财有“隐性刚兑”和“固定收益”的预期。在资管新规全面打破刚性兑付下,银行理财进入资本市场面临较大的投资者教育压力。为此,要强化投资者适当性和销售合规性管理,压实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义务和主体责任。

二是投研能力。过去银行理财主要借助类信贷和资产池的运营模式开展业务,在资管新规要求回归本源的导向下,银行理财面临较大的主动管理压力。加强银行券商合作,发挥各自在客户渠道、投研能力的比较优势,是一种不错的现实选择。

上海证券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各部委、地方出台了多项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举措。您认为,在实践中,目前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如何?

尚福林:小微企业始终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前期政策在促进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许多小微企业因疫情影响,短期内偿贷能力下降,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上升。为此,在金融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点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金融支持,积极帮扶受困小微企业,着力解决债务偿还、资金周转、扩大融资等问题。对受困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减息让利,给予下调利率、延迟收息、调整还本付息方式等优惠。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按照“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总体要求,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普惠金融领域整体信贷增长不受疫情冲击。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银行业新增贷款投放和债券投资分别为7.8万亿元和1.7万亿元,均明显超过上年同期水平。其中,企业信用贷款新增2.4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9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55万亿元,同比增速25.93%,高于各项贷款速13.48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银行业累计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15%,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自1月以来,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目前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在哪些方面体现?您对此有何建议?

尚福林:尽管相关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上小微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它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六稳”“六保”任务中的重要作用还不匹配;市场主体的主观感受仍有差距。其中有疫情这种短期外部冲击和宏观环境的影响,更多是深层次的问题和障碍需要解决。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平等、风险偏好不匹配、政策传导不通畅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由于信用信息体系仍不完善,金融机构采集、辨识民营小微企业信息难度大、耗时长、成本高,增加了市场摩擦,抬高了交易成本,制约融资可得性。

短期看,帮扶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冲击,需要采取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等非常规、临时性的特殊政策。更加精准地做好续贷,对疫情前生产经营稳定、财务状况无异常、信用记录良好的存量小微企业客户,因疫情影响出现暂时资金困难的,从企业长期发展前景出发,给予必要的续贷、展期、增加授信额度等支持,缓解企业财务支出和流动性压力,给予企业一段时间的缓冲期,帮助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从中长期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项系统性工程。在做好增量、扩面、提质、降本金融服务的同时,更加需要从体制机制入手,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有效供给。探索借助科技手段,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风控能力。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用企业信用积累代替抵质押物依赖。运用差异化政策措施和工具,构建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从根本上建立起敢贷、能贷和愿贷机制,更为精准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民营、小微企业和社会民生等薄弱领域。

上海证券报: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请问,您如何看待在当前特殊背景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形势和主要挑战?

尚福林: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关于当前金融风险状况和形势,我想谈三个观点。

第一,前期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了回旋余地。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点整治市场乱象,前期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风险趋向收敛。一批问题机构得到有效处置,影子银行规模持续压降,网络借贷风险大幅下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逐步化解,一批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得到严厉查处。同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中小银行改革稳步推进,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举措逐步落实,也为防控金融风险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疫情对金融业造成的风险冲击总体仍处在预期区间。这次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疫情对经济生产运行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造成了明显影响。金融与经济相互依存,实体经济的困难也会反映在金融领域。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因疫情影响,短期内偿贷能力受到较大影响,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有所抬头,信贷资产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国际疫情蔓延扩散,全球金融市场波动频率提高、幅度增大。随着我们与外部联系越来越紧密,内防风险扩散、外防风险传染的压力加大。这些因素客观上的确增加了金融风险防控难度。为此,相关部门也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一季度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达到45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10亿元。总体看,目前冲击仍在预期范围内,为支持疫情防控、推进复工复产,加快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这种代价是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

第三,金融业有信心应对疫情冲击做好风险防控工作。这种信心从根本上是来自于对巨大内需空间、雄厚产业基础等一系列中国经济内在韧性和长期向好基本面的认识判断。疫情带来的外生冲击,并未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和内在逻辑,以及国内企业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的独特优势。虽然疫情期间,金融资产质量短期承压,但随着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不良上升势头会得到扭转,金融体系运行也将会趋于正常,良好稳健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基于前期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当前金融政策的储备和调节空间仍然比较充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都为应对疫情冲击,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银行业拨备能力、保险业偿付能力都处在较高水平,不良贷款率与国际相比,仍处在较低水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4.5%,高出最低资本监管要求6.5个百分点,贷款拨备总额超过6万亿元。

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离不开经济健康增长作为支撑。当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但全球疫情未来走势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应当放在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

一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精准施策、全力做好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金融部门果断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实施了差异化的金融政策,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务。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为疫情防控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宏观层面,需要更为精准地加大调控力度。继续科学稳健地运用逆周期宏观调节手段,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着力稳企业、保就业。拉动居民消费,释放潜在需求。中观层面,需要更加聚焦重点地区、行业以及薄弱环节。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帮助因疫情造成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纾困解围,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微观层面,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差异化的措施手段。创新优化服务方式,运用科技手段,提供差异化、针对性、优惠性的金融服务。

二是持续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一方面,积极处置化解已暴露的不良。通过债委会、市场化债转股等市场化方式,稳妥有序处置企业债务风险。抓住中小银行机构等重点群体分类施策,通过多种手段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提高处置效率。另一方面,持续关注全球疫情变化情况及对金融业的影响,做好压力测试、摸清风险底数、制定应急预案,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评估、调整、补充相关政策措施。

三是从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二者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出发,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前期成果,关注中小机构股东股权、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止乱象反弹回潮。同时,要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长远看,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手段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为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提供机制保障和动力支持。继续稳妥有序打击处置网络借贷、私募股权等重点领域非法集资活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新闻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DFv5nZs8Y3TAWnN936UVL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