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组织结构 协会领导 会员管理 会费管理 内设机构 廉政举报 联系我们
协会要闻 通知公告 培训通知 地方协会动态 行业专业委员会 采购信息公开 收费信息公示 招商引资
发起人会员 副会长 副监事长 常务理事 理事会 监事会 普通会员 联系会员专区 上市公司动态
欢迎访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网站!
一带一路 境外动态
法律法规 公司治理 ESG专栏 民营党建案例 专题活动 数字化转型案例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协会要闻 > 正文

2025年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总结——环境维度(上)

来源: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19     字体大小 [ ]         【打印本页】

编者按

为充分展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工作水平和进展,积极引导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以下简称“中上协”)连续五年开展年度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工作。2025年度上市公司投稿案例合计757篇,涵盖环境、社会和治理3个维度、10个议题,中上协对相关优秀做法进行总结并连载,供市场各方参考。本文为总结报告中环境维度上篇内容,完整版将载于《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报告(2025)》,并于年底前发布。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守护碧水蓝天净土

上市公司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提升环境绩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一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引领低碳转型发展新格局

上市公司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抓手,在气候风险防控、碳管理优化及推进行业共识等方面发力,在顺应全球绿色转型潮流的同时,夯实自身发展韧性,为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注入动力。

深化气候风险机遇的识别与应对,增强气候韧性中国神华构建“物理+转型”双维风险矩阵,形成含12项一级风险、4项一级机遇的气候风险与机遇清单。首创环保将气候风险纳入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包含“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风控中心”的气候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立讯精密积极组织重点单位以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对上、下游及自身运营潜在的43项风险和机遇进行评估调研。京沪高铁组织专人收集气象数据、地质资料,定期开展气候风险排查,并制定了加固和改造电力设施等9条实体风险应对措施,以及推进绿色能源应用等转型风险应对措施。沪农商行开展全量绿色资产环境效益测算和八大高碳行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定量测算气候风险敞口。招商港口、TCL科技、派能科技、软通动力等主动识别气候风险潜在财务影响,并开展气候情景分析与财务影响量化评估工作。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平安研发气候风险管理平台,推进气候灾害风险减量管理,积极开展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服务。兴业证券、东方证券、南京证券等推动将气候相关因素纳入投融资业务ESG风险管理体系,及时管控客户及被投企业气候风险。

健全碳管理机制,促进碳足迹精准管控。碳管理机制领域京能热力、瀚蓝环境、保隆科技制定碳减排管理指南、碳资产管理办法等制度,实现碳管理管控的体系化与标准化。中远海能、汇川技术、金龙鱼、用友网络、中科三环、卫星化学、景旺电子等制定了明确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表,并规划相关实施路径。碳排放核查领域贝特瑞对全产业链进行碳排放盘查,识别重点排放源,建立排放清单。中国外运、泰达股份、璞泰来借助碳核算技术以及碳数据管理平台,对碳排放数据进行采集、监控、分析与可视化管理。雅本化学通过碳盘查培训与工厂实地走访夯实数据质量,搭建全集团碳排放量化模型。凌云股份健全碳减排监督考核机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各单位碳排放总量及减排达标情况,形成管理闭环。亚普股份、海信家电聘请第三方机构核查温室气体排放量,借助专业力量对盘查结果进行审核验证。产品碳足迹核算领域建发股份、宝钢包装、厦钨新能、协鑫科技、徐工机械等打造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与追溯管理系统,精准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变电工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产品足迹计算和追踪模型,实现订单级每台产品从“原材料、原料运输、生产过程”的碳足迹核算及碳标识追溯。青岛港自主研发集装箱碳足迹核算服务平台,实时提供单个集装箱在港期间碳足迹,成为全国首个可提供集装箱碳足迹核算服务的港口。河钢股份依托碳足迹核算优势,向汽车、家电等重点用户提供碳足迹报告、低碳产品实现路径等技术服务。爱玛科技启动“电动两轮车行业碳足迹数据库”筹建工作,为行业提供统一、权威、可溯源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工具。中远海发推出全球首个集装箱碳足迹与环境产品声明(CFP&EPD)平台,构建集装箱碳足迹图谱,联动102家产业链企业构建低碳联盟。

参与低碳标准制定,推动行业协同降碳伊利股份参与制定《实施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原则框架》相关国际标准,达实智能编制《深圳市高效制冷机房碳普惠方法学》,联想集团参与国内首个ICT行业“零碳工厂”标准——《零碳工厂评价通用规范》的起草、制定与发布,上海环境牵头推进《上海市无废指数指标体系建设》项目,立讯精密积极参与《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指引第1部分:通则》团体标准编制工作,中国巨石牵头参与制定玻璃纤维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玻璃纤维行业企业碳减排技术指南》等行业标准,牧原股份参与制定畜牧养殖业首个温室气体方面的国家标准《温室气体_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_畜产品》,深高速参与《报废电动汽车回收拆解技术要求》《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磷酸铁锂回收及修复》等行业标准编制,宝钢股份积极参与《钢铁企业重点工序能效标杆评估规范》团体标准及相关验收手册编制。上市公司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将减排行动经验转化为行业规范。


二 践行全链绿色低碳理念 推动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将绿色理念贯穿研发、生产、运营全流程,系统性降低资源环境负荷,实现自身运营提质增效,带动上下游协同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深化绿色设计体系构建,助力产品低碳化转型。产品设计机制方面中国长城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建立涵盖材料、工艺、能耗等维度的绿色设计数据库和量化评价体系,实现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回收的全流程环境绩效管控。海信视像制定《电器电子产品绿色低碳通用设计规范》《电视产品可持续包装设计规范》等内部制度,把控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标准。恒林股份建立产品环保设计程序并明确绿色产品管理负责人职能,确保环保理念贯穿设计阶段,加快产品绿色化、轻量化生产与设计。绿色材料方面三星医疗引入低污染的环保材料替代部分产品原材料及包装,降低产品碳排放和末端处理能耗。青岛双星应用热裂解炭黑、稻谷壳白炭黑等环保材料,在保持轮胎耐磨性和滚动阻力性能达标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材料成本与环境污染。稳健医疗用天然环保的纯棉纤维作为产品原料,废弃后可自然降解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东方盛虹用二氧化碳和废弃矿泉水瓶生产聚酯纤维,将废弃资源转化为纺织服装原材料。苏美达、杰克股份、宇通客车、中国电建等积极采用无毒无害的绿色原料和环保新材料生产产品。绿色包装方面贝泰妮采用简约结构减少材料用量,优化包装拆解设计提升回收便利性。申通快递推广电子面单、“瘦身胶带”、循环中转袋、循环快递包装盒等绿色低碳包装。顺丰控股制定发布《塑料包装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评价实施细则——塑料薄膜类快递包装袋和充气类填充物》,并研发出易回收易再生胶带。韵达股份实现零胶带封装,并推广可循环智能文件袋,单袋重复使用次数高达1000次。五粮液探索竹塑工艺和酒糟材料在白酒包装上的应用,创新可持续包装设计实践。南方航空、天元宠物、山鹰国际、歌力思、朗科科技等积极推进可循环包装应用,优先选用低碳、可回收、可再生、可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逐步淘汰一次性包装。纳思达、星湖科技等持续进行包装材料轻量化设计,合理调整包装尺寸,有效降低包装资源消耗。

聚焦主业研发创新,满足产业绿色发展需求中国石化开发具有突出防老耐候性和加工稳定性的地膜专用料,解决地膜拉伸和撕裂负荷低、耐候性能差、膜泡不稳定等技术难题,推动废塑料物理回收产业链建设。协鑫科技创新颗粒硅技术,将光伏原材料环节碳足迹降低约50%,赋能全产业链大幅降碳。厦门钨业开发出光伏用高强度钨丝等产品,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装备绿色转型提供材料保障。北新建材开发具有吸附和分解甲醛功能的净醛石膏板系列绿色建材,替代水泥等高资源、高能耗的大宗建材产品消耗。东方雨虹制备环保型生物基材料,将生物基材料应用于防水材料中,减少防水材料中石油化工原料使用。四川长虹研发超一级能效空调柜机,通过使用复合冷凝换热等技术,极大提高能效比。晨光股份中性笔笔杆材质来自于玉米等生物质转化而成的聚乳酸,废弃后在堆肥条件下可实现自然降解。绿色建筑领域保利发展积极探索新材料在建材领域的应用,选用低碳排的材料和工艺,以提升环境友好水平。陆家嘴在项目建设全周期均遵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制定产品绿建目标、优化绿色设计、应用绿色技术、推行绿色施工等方面完善绿色建筑体系。中国铁建通过改造高性能墙体、屋面和门窗,增加外遮阳系统、呼吸式通风幕墙和垂直绿化等围护结构,提高门窗气密性和屋顶隔热性,降低空调负荷。中海发展采用干式风盘加独立新风系统、光储直柔技术等方式,通过能量分级利用、输配系统优化以及精密控制等技术措施,建成多个行业领先的零碳建筑示范项目。绿色运输领域国航远洋自主研发MOS系统实时监测全球港口周转数据,动态调整运力调度,提高船舶周转率,减少无效航行里程。日照港引入智能导引运输车,依靠北斗导航系统,实时测算最优行驶路线。海南机场通过地面电力代替航空燃油的方式,降低飞行器的碳排放量。长江电力、锦江航运、厦门港务等更新环保型运力,建造绿色节能智造型船舶或拖轮,推动智能船舶的产业化应用。招商港口、珠海港、盐田港、青岛港等推广船舶靠港岸电服务,减少停靠船舶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动客户减少碳排放。用友网络、西部矿业、赣锋锂业、本钢板材、海南矿业等积极引入新能源车辆、电动叉车等绿色运输设备,逐步替换传统燃油车辆,降低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推进绿色制造实践,筑牢产业绿色发展根基绿色技术方面海螺水泥将水泥生产过程中捕获的二氧化碳通过特定的矿化反应固化在建材产品中,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封存。泰和新材研发以天然生物质为原料的绿色印染技术,削减高盐废水排放。杰瑞股份通过“燃气发电+全电驱压裂”技术,实现作业低碳化。森马服饰采用创新混纺工艺制作天丝莱赛尔牛仔裤,减少水资源消耗和化学药剂使用。北矿科技自主研发绿色高效浮选装备、难选铁矿高效预选装备等多项新技术,应用于矿产资源高效开发。酒钢宏兴利用悬浮磁化焙烧工艺技术处理世界级复杂难选贫氧化铁矿石,提高精矿品位,减少废料产生。远达环保、科伦药业、龙建股份等不断优化生产技术,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绿色生产方面中集集团布局清洁粉末涂装工艺,建成集装箱行业首条“三废为零”的整箱粉末涂装生产线。中煤能源建成煤矸石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示范项目,实现超大型矿井矸石零排放。利亚德进行生产设备自动化升级、流水线自动启停改造,中央空调智能调控系统可根据车间需求动态启停,有效实现节能降碳。汇川技术制定《绿色工厂建设规范》,提高新建厂房、建筑的建设标准,从源头上对能效进行管理。中航科工科学规划生产排程以减少设备空转和重复冲洗造成的浪费。紫江企业、亚普股份、志邦家居、利群股份等推行精益生产,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完善协作体系,推动绿色价值链建设理想汽车、长城汽车建立低碳供应商评价体系,协同供应链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全链条生态友好型供应体系。立讯精密携手第三方机构动态监督供应链环境违规处理情况,并推动供应商开展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PRTR)及碳信息披露。三角轮胎组织原材料供应商签署《零毁林承诺书》,要求公司自身及供应商禁止滥砍滥伐并优先采购无砍伐产品。珍酒李渡推动种植供应端农户践行低碳种植,严控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使用。贝特瑞、华测检测、宝钢包装、蓝思科技、中牧股份、药石科技、华利集团、王府井、德赛西威等优先采购具备节能、节水、节材等低碳环保属性的原材料、产品和服务,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伊利股份、晶科能源、珀莱雅、海信家电等定期组织供应商培训,传导ESG理念、国际环保趋势等,提升供应商对低碳技术、产品和市场趋势的认知。

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培育可持续消费风尚雅戈尔打造以可持续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商业项目,将环保再生材料运用、绿色包装设计、生产废物减量等可持续要素融入商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岭南控股结合目的地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推出“负责任旅行”“自然有力量”等系列产品,引导游客树立健康环保出游意识。君亭酒店联合中国银联打造“绿色入住”项目,消费者的绿色行为将获得绿色能量奖励,计入个人碳账户,以直观形式向消费者展现低碳生活成效。中信银行推出中信碳账户,实现个人客户绿色消费行为的数字化、可视化、资产化、价值化。南方航空为旅客开发碳账户,并将取消餐食、使用电子值机等减少的碳排放记入旅客碳账户中。东方证券、顺丰控股、九丰能源、英科再生、深圳能源等积极举办培训、展览等活动,向社会传递低碳环保理念。

推行绿色办公管理举措,助力企业低碳运营转型上海临港推行办公用品计划申报及延长办公设备使用周期等制度,引导员工在节约用纸、用水、用电及绿色出行等方面践行低碳理念。兆讯传媒制定《办公区域及环境管理办法》,开展绿色运营,创造优良办公环境。中盐化工限制使用塑料制品和一次性制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农业银行、新华保险、国金证券、华电国际推广线上会议、支持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推行无纸化办公。东兴证券、牧原股份、宇通客车持续倡导员工绿色出行,通过鼓励员工乘坐公共交通、在园区安装充电桩等方式,让员工通勤出行不断低碳化。

积极开展宣教活动,培育员工绿色低碳意识伊利股份、中科三环、水晶光电对员工开展碳盘查和碳足迹培训,推动双碳目标和规划的落地执行。海油发展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为契机,全方位提升全员节能降碳意识与实践能力。中材科技组织1.4万余名员工观看节能降碳主题展览活动,进一步推动建设节约型企业。烽火通信向全体公司员工发布《绿色低碳倡议书》,鼓励员工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兴业银行以《绿色文明十条公约》引领全员深度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形成“每个人都践行ESG”的绿色文化。博腾股份设立“可持续发展践行奖”年度评选机制,对节能降碳方面表现突出的项目和团队进行绩效奖励与表彰,推动绿色理念在公司内部纵深传导。


三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上市公司将提升资源效益纳入战略发展规划,重点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关键环节,构建起高效协同的资源利用体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步提升。

构建能源管理体系架构,实现能源利用规范可控首钢股份构建涵盖绿色制造委员会节能管理专业组、能源部、各子公司能源部的三级能源管理体系,实行扁平化、集中一贯制管理模式。中航沈飞建立完备的能源管理体系,编制发布《2024年能源环保双碳工作计划》,明确公司能源工作涉及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东山精密制定《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管理程序》等系列制度规范,成立节能小组开展节能稽查。广州发展、镇洋发展等明确能源使用的关键指标与绩效管理体系,建立“日监测、周分析、月考核”的全周期能源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工作格局。雅化集团、良信股份、珠海港开展能源审计,分析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明确能源管理薄弱项,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和辉光电、上海医药、晨光股份等建立了能源管理程序,确保能源管理工作的流程化和标准化。

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推广绿色能源使用长江电力依托梯级水电站构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实现“一滴水发六次电”。中国石油部署清洁热力替代措施,建成地热、电热、光热融合的能源系统。海螺水泥投资建设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多能互补打造零外购电示范工厂。中国铝业积极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通过“风电+光伏”立体布局,打造“电解铝+新能源”协同发展标杆。宁波能源融合分布式光伏发电、用户侧储能与智能充电桩,形成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服务,助力能源结构转型。宁波港打造风、光、储、氢一体化示范系统,依托“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实现多能协同。东方电缆建成国内首个全绿电供应虚拟电厂,通过工厂内部光伏与外采绿电,实现100%可再生电力。联合水务开发光伏和尾水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为水务运营持续注入绿色动能。凌云股份采用“以绿增绿”方式,通过绿色电力交易或认购绿证,逐步增加绿电使用量。京沪高铁、申通地铁、山西高速、浙商中拓、乐山电力等充分利用屋顶等闲置资源,探索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国投电力、立新能源、隆基绿能、中绿电、甘肃能源等创新实施“光伏+生态治理”发展模式,开发板上发电与板下修复、治沙、种植的光伏新业态,实现经济、能源、生态修复三重收益。中国医药、复洁环保、吉电股份、新天绿能等通过调整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进一步推进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推进极致能效工程,创新节能技术应用南方航空实施新飞机加装轻薄座椅、精细加水和鲨鳍小翼改装等项目,推进飞机减重节油。联想集团采用动力房中心化设计减少供能半径、利用地热热能调节新风系统温度节约能耗,打造零碳工厂。中国中治优化高压酸浸工艺,在提高热能利用效率的同时降低单位能耗。柳工通过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涂装线电加热改天然气加热等项目,大幅节约电量。云铝股份推进电解槽直流电耗技术、铝电解阳极节能降耗系统优化技术等的应用,控制生产环节能耗。中远海能、国航远洋通过船体技术改造与航速优化,提升运营效能。京能热力、中国电力、雅化集团、天赐材料、福耀玻璃、三元基因等推进余热回收利用项目,供应自身生产耗用,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中国外运、晶澳科技、东山精密、恩捷股份、中航沈飞、海南矿业、金石资源、新集能源、中船科技、佛燃能源、圣元环保等持续优化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升节能水平。

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能源精细管理南网能源基于历史运行数据与门诊流量、天气变化,建立数学模型优化控制策略,自动调节冷冻水、冷却水系统流量及冷却塔频率,确保系统运行于最佳能效区间。特变电工应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型技术,搭建覆盖“源-网-荷-碳”全链条的综合能源数字底座,建立涵盖“园区-企业-车间”的能源网格化运营体系。赣能股份推出能源碳宝、碳路云两大云平台,集节能降碳、数字运维、电力交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实现能源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紫江企业组织搭建光储能源管理平台,实时汇总电站的发电情况、设备故障及运维信息,实现对能源生产、存储、使用与调度的精准数字化管理。国网信通打造零碳园区运营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分析及时发现高耗能、高排放环节,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优化。陆家嘴、稳健医疗、金盘科技、工业富联、当升科技等应用数字化手段,对能耗数据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与能效分析,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

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强化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中国石油在取水环节实行许可制度,积极开发海水、中水等非常规水资源。金徽股份编制《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立节水管理领导小组,并在关键用水部门配置兼职节水管理员,负责辖区内用水情况的记录与巡查,实施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爱旭股份成立水处理能力中心,详细制定用水规划及处理标准,深度参与用水和排水绩效考核,加速推进水系统全流程数字化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江南水务在自来水生产环节,采用常规处理和“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先进工艺,减少工艺水耗。安孚科技在电镀生产环节,采用逆流漂洗节水方法,并安装水计量装置和在线水回收系统,实现生产节水。山推股份通过自备井远程监控系统与自动灌溉装置,严格执行年度计划取水控制。陆家嘴、天孚通信、珠海港、安利股份、中国铁建等建设雨水回用系统,将屋面和地面雨水收集处理后进行再利用,提高用水效率。良信股份开展水资源风险评估与管理,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及可能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

推进资源回收利用实践,构建循环经济闭环体系宁德时代构建“电池生产-梯次利用-回收再生”闭环体系,依托独创的定向循环技术,实现废旧电池的自动化拆解和全组分回收。工业富联与下游客户共建铝材循环利用体系,制定回收标准,协同上游供应商构建保级回收系统,推动铝材循环。金力永磁构建“回收-拆解-再生-再制造”的废旧磁钢再循环产业体系,实现废旧稀土材料“变废为宝”的闭环循环。深高速采用“回收—拆解—梯次利用—资源再生”的退役电池资源化处置模式,将退役电池转化为储能产品或再生材料。英科再生利用先进技术将塑料转化为高品质再生粒子,并将再生粒子应用于装饰建材等产品生产,构建了从塑料回收、再生到利用的完整产业链闭环。中化装备采用物理回收改性技术,将海洋塑料垃圾加工成为隧道防水层支撑结构固定件的原料,推动海洋塑料垃圾再生循环。物产环能聚焦污泥资源化处理处置,搭建污泥干化协同焚烧发电技术体系,首创大规模“干化焚烧-多能耦合供应-污染智慧控制-副产物综合利用”全流程工艺系统。瀚蓝环境将餐厨垃圾产生的沼气转化为无新增碳排放的绿氢,打造氢气制、加、用一体化示范。牧原股份构建“猪养田,田养猪”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养猪零排放,并同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固碳能力。现代牧业、燕塘乳业构建“饲草-养殖-粪污处理-沼气发电-粪肥还田”全链条绿色循环体系,实现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上海环境、中科环保将垃圾焚烧厂的蒸汽热能对外输出,激活垃圾焚烧新动能。浙江交科、赣粤高速、西部建设等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工程建材,再利用于路基填筑、特殊路基改良等场景,实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苏盐井神、多氟多、渝三峡A、天佑德酒、北新建材、粤桂股份等将产业链中的副产物和废弃物转化为高品质原料,推动副产物和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实现“从材料到材料”的循环经济模式。


(如有引用,请注明来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