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创新转型的发展轨道,证券公司肩负新的重大历史使命。然而,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经济转型结构升级不相符合。
证券行业综合实力差距较大
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和专业能力难以充分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证券公司创造的收入与利润与资本市场规模不相匹配,证券公司资产规模与盈利水平与国际同行业差距较大,证券行业被边缘化的话题反复被提及。
截至2011年底,全国109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9.50亿元,总资产仅为15700亿元。我国证券行业总资产规模不到高盛的三分之一,全行业净利润与摩根士丹利相当。从证券业的“净收入/GDP”和“总资产/GDP”这两个指标看,我国证券业目前的水平只相当于美国、日本上世纪70年代和韩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全国109家证券公司资产占GDP比重仅为3.33%,占金融资产比重仅为1.64%;证券业总资产仅是银行业总资产的1/56,仅是保险业总资产的1/4。
此外,庞大的资本市场规模与薄利的证券公司收入不相符。2011年我国证券市场已实现43万亿的股票交易额和1.62万亿的融资额;同时,市场容纳了十万亿级的资产额,包括22万亿的股票市值和22万亿的债券余额。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全球第二,债券市场总量全球第五位,但证券公司规模与创造利润与国际投行存在较大差距。
改革创新将释放制度红利
为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由证监会发起的本轮改革,将是对A股市场20年发展的认知和反思,是从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层面重新设计和再造,最终实现由新兴市场向成熟资本市场的成功跨越。国内券商借助行业变革可能带来的新契机、新机会,有望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与创新,证券行业即将迎来制度红利发展机遇。
首先,监管适度放宽,有利于调整、完善净资本风控指标体系。近年来我国券商中介与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创新制度推陈出新,外部环境快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指标体系与目前行业发展趋势不相匹配。因此为保持风控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并进行流动性风险净资本监管,逐步成为监管部门与券商的共识。
笔者认为,可能调整方向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根据市场景气度情况,动态调整风控指标,约束公司业务规模过度扩张或急剧萎缩;二是针对融资融券等杠杆性业务的不断拓展,进一步强化杠杆率监控,适度提高杠杆率指标,加强流动性管理;三是针对行业反映部分指标对业务开展的要求过严、过高,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引入附属净资本并将长期股权投资计入,将利于提高券商资本使用效率,利于其向集团化、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型。提高杠杆经营比例将利于券商业务内涵延伸与新业务领域开拓。
第二,有利于拓宽券商业务范围,延伸传统业务内涵和开辟新业务领域。当前,证券公司的业务牌照依然被严格限定在经纪、承销、自营、资产管理四张牌照范围内,无法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银行、信托等机构却参与了其他更多的投融资领域,从而导致证券行业逐渐被边缘化。未来券商经营业务范围拓宽将是趋势所向,传统业务内涵有望得到延伸,新业务领域加速开辟,券商盈利空间广阔,业务结构趋于均衡。
笔者认为,传统营业部有望从传统通道服务转变成为销售平台和财富管理平台,新型营业部试点加速。在有效控制风险下,监管层或逐步放开非现场开户。同时,营业部金融产品销售品种有望拓宽,可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资产配置服务。营业部创新、非现场开户放宽强化渠道、资源与服务优势,将加速券商的扩张与整合。
券商投行业务延伸将有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券商投行主要通过上市辅导、财务顾问方式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服务。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深入,投行将为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提供更直接、快捷的解决方案。未来投行业务发展或将成为券商业绩主要分化点,而项目储备与平台作用将更显重要。
此外,制度创新将开辟新业务领域。从制度创新方向看,未来有望推进产业基金设立推动券商直投业务创新,同时有望允许券商设立并购基金管理子公司,有效隔离并购投资业务与券商风险,放宽并购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权比例。新业务制度设计与监管放宽,将利于部分创新先行的大型券商,开拓其盈利空间。
券商净资本监管适度放宽,将有效减少净资本约束,有助于券商业务转型与结构调整,释放盈利空间。随着监管放宽和制度创新,证券行业即将从通道红利步入制度红利发展周期,行业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